威尼斯人网站入口


中国院士 | 吴宜灿:寂如磐石 灿若星辰

2020-03-29 28345

编者按

“祖国大地上一座座科技创新的丰碑,凝结着广大院士的心血和汗水。”习近平总书记曾这样说。安徽近年来加速科技强省发展步伐,合肥是国家科创高地。伴随着科技创新步伐的加快,科技创新人才层出不穷 ,其中 ,从安徽走出去,以及在安徽工作的中国科学院院士和工程院院士,更是深刻影响着安徽科创的步伐。

《安徽画报》画说美好安徽,开设“中国院士”专栏,将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 ,营造尊重人才、尊崇创新的舆论氛围,与院士面对面,讲好科技工作者科学报国故事 。

吴宜灿院士

吴宜灿更忙了。结束了采访后的周末,他在所里待了一整天直至深夜,第二天在安徽大学进行了一场主旨演讲,新的一周又马不停蹄赶赴南京 ,出席他们自主研发的肿瘤精准放射治疗系统“麒麟刀”创新产品发布会……

2019年11月22日,中国科学院2019年院士增选结果正式公布,吴宜灿当选为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院士 。这一消息,在吴宜灿的家乡安庆市宿松县凉亭镇,成了一件沸腾的大事。

“好像每个人都比我兴奋,但对我来说,该做的事,还要继续做,只是责任和压力更大了 。”在科研这条鲜少有人相伴的路上,吴宜灿30多年来,只做了一件事 ,并决心一直做下去 。

01

误打误撞 ,遇上“挚爱”

吴宜灿专注核能安全领域研究30多年

去年12月的一天,安徽大学文典阁报告厅内座无虚席,吴宜灿在20分钟的时间内,用略带乡音的幽默谈吐,进行了一场题为“先进核能发展现状与未来”的演讲,消解了听众对“核”的传统认知。“先进核能”“核电宝”“小型反应堆”……吴宜灿尽力把这些“高级”的概念诠释地生动 、接地气 。曾被视为异想天开的事情,如今,在这位新晋院士的眼里和口中,都将是触手可及的现实。

吴宜灿与团队人员讨论交流

“误打误撞,瞎猫碰上了死耗子”,吴宜灿把自己进入核能物理研究领域的过程形容成了一个偶然事件。此后的30余年,他用常人难以理解的执着和较真,把偶然变成了必然 。

高考那年,化学是吴宜灿考出的最高分学科 。他心想,那就报化学专业吧,“填志愿的时候,看到有个专业叫核反应堆,感觉有‘反应’两个字,应该是跟化学相关的吧。”直到被西安交通大学录取后,他才知道 ,核反应堆属于物理领域 ,而他也成了班上仅有的两个直接报考该专业的考生之一。

干一行就爱一行 。骨子里的倔强、乐观,让吴宜灿坚守着当初的选择 ,从未有过动摇和后悔。“从本科毕业设计开始,这么多年 ,我只做了一件事,就是专注研究核能安全。”科研路上,吴宜灿的很多同学和同事都选择了离开,只有他仍在坚持。

曾经的同门师妹 、如今的爱人黄群英 ,和吴宜灿是同一领域的专家 ,二人在生活和科研的道路上相互扶持,把外人看来枯燥乏味的科学研究当成了毕生的挚爱。“心中有热爱 ,就无所谓清贫和寂寞 。”这是他常挂在嘴边的话。

02

核能革新的探路者

隆冬时节,位于合肥西郊的科学岛三面环水,气温比市区还要低上几度,但岛上绿树成荫,仍是生机一派。蜀山湖大桥 ,是进入岛内的唯一通道,承载着通往世界科技尖端的“重任”。核安全所,是桥的另一端,一个并不算大的研究所 。在这里 ,吴宜灿常常一头扎进去 ,就把实验室当成了家。

吴宜灿正在工作

    在核安全所的二楼,吴宜灿对着两个模型  ,向记者解释着核聚变跟核裂变的概念 。“核聚变应用是一个未来的概念 ,可能还需要几十年的努力 ;核裂变是目前我们正在做的事情,先进核能技术可以让核废料的原子核发生裂变 ,过程中产生能量,使得核废料变成核燃料‘烧掉’ ,继而用于发电、供热等,既能变废为宝,也不会造成环境污染……”他语速稍快,动作麻利 ,谈及自己的领域 ,有着用不完的精力和热情。

“核电宝”计划在几年内获得示范性应用

    近年来 ,吴宜灿团队将发展的先进核能物理与安全研究成果应用于创新核能开发 ,开展可移动 、小型化 、智能安全的核能系统“核电宝”的工程化研究 。如今 ,“核电宝”供能系统在关键领域的理论和技术问题已经实现突破,计划在几年内获得示范性应用,“今后,我们可以在小区地下建‘核电宝’供热供暖 。再比如,将来我们煮饭用的也可能是‘核电宝’。”

    如何让核能更安全、更清洁 ,是吴宜灿和他的团队矢志不渝在做的事情。

03

不创新,就灭亡

热爱 、坚持、创新……实现成功所需具备的一切内在因子 ,在吴宜灿身上都体现得淋漓尽致。所以,当选院士等一系列成就,在他看来都是厚积薄发的过程 ,而非一蹴而就的结果 。

吴宜灿正在讲课(资料图)

     实验室墙上的口号“要么创新,要么灭亡” ,是所有人每天工作的强劲动力。核安全所的博士金鸣从2006年本科毕业后 ,就一直跟随吴宜灿,从导师身上,金鸣学到最多的 ,便是不断创新的激情和思维,“吴老师常教导我们不盲从、不跟风,要用新的方法去解决问题。”

     在吴宜灿看来,创新就是要做不一样的东西,“做科研 ,就要做有用的科学研究 ,最终要将科学技术转化成实实在在的生产力 ,从而造福社会,而不是做做‘花架子’ 。”

“麒麟刀”开始投放市场(资料图)

除了“核电宝”已经进入工程验证阶段 ,吴宜灿团队研发的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麒麟刀”精准调强放射治疗计划系统创新项目也于日前在南京落地。“麒麟刀”创新发展了精准计划、精准定位 、精准照射和精准测评的“四精”技术 ,其肿瘤定位精度达到亚毫米级 ,照射剂量偏差小于2%,在有效杀灭肿瘤病灶的同时 ,最大程度保护了正常器官组织 。相关技术研究成果入选中国十大重大技术进展 ,打破了我国高端肿瘤放疗市场的国外垄断。

如今,团队的不断壮大,使其研究领域也不断延伸:工业安全、无损检测……吴宜灿始终用创新和踏实的科学态度践行着“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号召。

04

科学家的初心和使命

单一宇宙里的星辰和大海,只有醉心其中的人才看得到。埋头做科研的路上当然有坎坷,甚至误解、嘲讽、打压 ,但多年的坚持不懈,令吴宜灿做的事得到了社会和国家的认可,他更加确认了自己的坚持是正确的,也是值得的 。

遇到困难  ,吴宜灿总爱辩证看待 。问题于别人是烦恼,于他却是快乐 ,不断解决问题能够给他带来兴奋感和满足感。“别人看到的是表面 ,所以觉得枯燥无味,而我看到的是内在十分丰富的科学世界,所以我是快乐的 。”吴宜灿说。

热爱、坚持、创新,是吴宜灿团队的工作宗旨

“发展先进核能科技,让人类生活更美好”,是吴宜灿和团队挂在墙上、记在心里的使命。他始终认为,福岛和切尔诺贝利核事故 ,给人们造成的心理恐惧远超核能本身的伤害。几十年来,吴宜灿所做的坚持 ,就是为了不让人们再“谈核色变”,“任何技术都是有风险的 ,对老百姓来说,百万分之一和千万分之一的概率是一样的,危险都是有可能发生的,所以我们要把风险降到接近零,就要寻求从源头上解决安全问题的方法。”

吴宜灿正在检查实验装置

践行这份初心和使命的路上 ,吴宜灿常告诫团队里的年轻人:通往成功的道路并不拥挤,因为坚持的人很少,要耐得住寂寞 ,坐得住冷板凳。团队的名称叫“凤麟” ,这也预示着,从一开始,他们就在做一件只有极少数人能做,并且坚持做的事 。

吴宜灿

研究员,教授 ,博导。1964年出生 ,安徽安庆人。中国科学院院士、国际核能院院士 ,现任中科院核能安全技术所所长 ,兼任国际小型铅基反应堆联盟主席、国际能源署聚变核技术执委会主席 。长期从事核科学与技术及相关交叉领域研究 ,主持国际和国内重大科研项目30余项 ,出版中英文专著4部 ,发表论文400余篇。科研成果已在国内外获得广泛应用,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安徽省重大科技成就奖 ,以及美国核学会杰出成就奖、欧洲聚变核能创新奖等重要科技奖励10余项。


XML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