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尼斯人网站入口


政策&资本助力国产医械发展,企业创新探索方兴未艾

2020-04-08 26501

2020年初,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席卷中国 ,受疫情影响 ,医用口罩 、医用防护品、核酸检测盒、ECMO等医疗器械需求激增 ,部分医疗器械持续脱销,相关部门也紧急出台了加快审批 、加强监管、保障医疗器械安全等多项政策。突如其来的疫情,对于医疗器械企业是一次“大考”,也是中国医疗器械行业发展的加速器。近年来,我国医疗器械政策环境持续改善,深化审评审批、高值耗材治理 、DRG、SPD、医联体 、分级诊疗、医疗器械注册人制度等一批重大政策密集出台  。同时  ,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程度提高,人们对健康生活愈加重视,市场需求日益旺盛,医疗器械行业受到资本市场关注 ,正式迈入黄金发展期。

在此背景下 ,清科研究中心发布了《2020年中国医疗器械行业投融资分析报告》,通过对政策风向标、行业热点聚焦 、资本市场投资 、退出情况等多个维度进行分析研究 ,深度剖析中国医疗器械产业发展特点及趋势 ,以期为政府相关部门、投资人、创业企业和行业研究人员提供参考借鉴。

一 、医疗器械种类多样,政策支持力度加大,市场规模突破6000亿元

医疗器械,是指直接或者间接用于人体的仪器、设备、器具 、体外诊断试剂及校准物、材料以及其他类似或者相关的物品,包括所需要的计算机软件 。结合原国家食药监总局《医疗器械分类目录》和医疗器械市场投融资特点,本研究将医疗器械产品分为10个大类,包括 :手术器械类 、治疗类、医学成像类、生命支持及基础器械类、植入类、专科类、体外诊断类 、临床检测器械类、康复器械类等。

图表 1  医疗器械主要类别(按产品属性)

受早期国内工业起步晚、生产力发展水平低 、基础研究落后、研发技术人员匮乏等多种因素影响,中国医疗器械行业发展进程缓慢 。近年来,中共中央、国务院各有关部委、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等部门连续发布多项政策,提出通过市场倒逼和产业政策引导,推动企业提高创新和研发能力 ,促进做优做强,提高产业集中度,共同驱动医疗器械行业的现代化和标准化发展。总体而言,医疗器械领域政策主要集中在鼓励医疗器械创新、进一步深化医疗器械审评审批改革、医疗器械标准体系的建设 、医疗器械注册人制度的推行、分级诊疗政策带动基层医疗机构扩容、“医改”的纵深发展等 。

2019年7月31日,国务院发布《治理高值医用耗材改革方案》,正式开始深入治理医用耗材 ,规范医疗服务行为,控制医疗费用不合理增长 。这一举措是国家对药品“量价挂钩,统一采购”的延续和扩容。方案明确提出 ,2019年底前取消医用耗材加成,持续完善分类集中采购办法,对于临床用量较大、采购金额较高 、临床使用较成熟、多家企业生产的高值医用耗材,按类别探索集中采购,鼓励医疗机构联合开展带量谈判采购,积极探索跨省联盟采购 。2020年1月14日,《第一批国家高值医用耗材重点治理清单》出炉 ,清单中包括金属骨固定器械、导丝、耳内假体 、髋关节假体 、颅骨矫形器械等18种医疗器械。

随着医疗器械政策环境持续改善 ,国产自主创新器械不断问世,资本助力行业加快兼并重组,中国医疗器械市场规模持续增长。2014-2018年 ,中国医疗器械市场规模从2556亿元持续增长至5304亿元,五年间市场规模扩大了一倍,年均增长率约20.0%,按照20%的同比增长率估算,预计2020年中国医疗器械市场规模将达到7700亿元。

图表 2  2014-2020E中国医疗器械市场规模情况(亿元)

二、产业链上游发展迅速,中游市场集中度低,下游扩容空间大

从医疗器械产业链来看:上游主要是医疗器械用原材料、零部件供应、第三方服务等;中游主要是医疗器械 、耗材、IVD所需试剂等;下游主要是各类医疗机构 ,包括公立医院 、中小型民营医院 、独立检验机构、私人客户等。

图表 3  医疗器械全产业链图

来源:清科研究中心根据公开资料整理。

整体来看,医疗器械产业链上游技术日渐成熟,发展速度较快,对进口原材料 、零部件及生物制剂产品的依赖度逐渐降低 ,国产替代进口成为发展主旋律。产业链中游产品研发投入不足 ,缺乏自主创新 ,市场集中度低。大部分国产医疗器械缺乏先进高附加值的创新产品 ,部分关键核心技术尚未完全攻克 ,技术水平和专业化程度有待提高 。医疗器械行业下游扩容空间大,检验器械 、家用医疗器械 、康复器械需求增加。这主要是受三方面因素影响 :一是政策拉动基层医疗机构扩容 ,对医疗器械的需求增加 ;二是为满足患者对精准医疗的需求,独立检验机构发展增速;三是随着老龄化的深入和人们对健康生活关注度的提升,体检机构和家用医疗设备需求上升。

三、2017年行业投资大爆发,随后逐步回归到“精挑细选”价值投资

近年来,中国医疗器械行业逐渐成为资本市场新宠,但受整体经济环境影响,2018年以来 ,医疗器械市场投资的盲目狂热逐渐褪去,回归到“精挑细选”价值投资。伴随着整个行业的快速发展  ,我国医疗器械行业已进入洗牌时期,以代销、仿制、生产低值耗材为主营业务的低技术含量、低创新能力的中小企业将会被淘汰 ,而享有政策优惠,注重研发和创新的高科技医疗器械公司,也将抓住机遇,整合优势,高速发展。

根据清科研究中心《2020年中国医疗器械行业投融资分析报告》,2014-2019年 ,中国医疗器械行业累计披露投资案例1548起,披露投资金额833.6亿元。其中 ,2017年是中国医疗器械行业投资大爆发的一年 ,投资案例数、投资金额双双达到历年峰值,其中披露投资案例361起 ,同比增长31.8%,投资金额达236.3亿元,同比增长36.5%。2018年,随着投资市场逐渐趋于理性,投资者在对投资标的的选取上变得谨慎,更加倾向于投资真正具备技术壁垒的创新企业 。受整体经济环境的影响 ,2019年中国医疗器械行业投资明显下滑,披露投资案例数和投资金额分别同比下降了53.5%、56.1%。

图表 4  2014-2019年中国医疗器械行业整体投资情况

随着国家对医疗器械利好政策的不断兑现,叠加产业链上游 、中游国产替代速度加快 ,下游基层医疗机构扩容、人口老龄化加剧等带来的需求增长,技术实力雄厚的研发驱动型企业的利润逐年增加,以研发和创新为主的医疗器械公司规模将日益扩大。此外,行业发展处在变革时期,优胜劣汰将进一步加速行业整合 ,经过近年市场的打磨和产品的迭代,投资机构倾向于在企业估值低位时进场配置 ,会更加严谨的筛选优质投资标的。

四、A、B轮占比高 ,扩张期 、成熟期企业受青睐 ,北上广占据半壁江山

根据清科研究中心《2020年中国医疗器械行业投融资分析报告》,2014-2019年,从投资轮次看,中国医疗器械行业的投资主要以A轮和B轮为主 ,两个轮次总投资案例数943起,合计占比超过60.9%;总投资金额420.1亿元,合计占比超过50.4%。从投资阶段看,2014-2019年,投资机构更多投资于处于扩张期和成熟期的医疗器械企业,扩张期 、成熟期企业案例数占比超过64.3%,投资金额占比超过86.5%。其中比较值得关注的投资事件有:迈瑞医疗在2016年12月获得国泰投资、恒泰华盛、大营资本等多家机构的联合B轮融资,金额达70.67亿元;华大智造在2019年5月获得金石投资 、松禾资本、东证资本等联合2亿美元A轮融资 。

从投资地域看 ,2014-2019年 ,中国医疗器械行业投资地域分布广泛,涉及国内多个省市 。中国医疗器械行业投资相对集中在北京、广东 、上海三地 ,披露投资案例数分别为341起、268起 、265起 ,合计874起,占全部投资案例数的56.5% ;投资金额数分别为140.8亿元、165.2亿元 、181.2亿元 ,合计487.2亿元,占全部投资金额的58.4%。此外,医疗器械行业投资热度较高的还有江苏、浙江 、山东、湖北等地。

整体来看 ,中国发展活跃的医疗器械企业相对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平均成立时间一般超过20年 ,主要产品集中在体外诊断制剂及检验仪器、医学影像等细分领域 。根据公开数据,2018年,中国医疗器械企业TOP10总营收为583亿元人民币,占2018年中国医疗器械市场规模的11% ,远低于全球医疗器械市场44%的行业集中度 。

图表 5  2018年中国医疗器械企业营收TOP10

 来源 :清科研究中心根据公开资料整理。

五、体外诊断 、生命支持与基础器械、医学影像等领域投资热度高

根据清科研究中心《2020中国医疗器械行业投融资分析报告》,2014-2019年,从细分行业上看,中国医疗器械行业的投资主要集中在体外诊断 、生命支持与基础器械、医学影像三个领域。从披露投资案例数看,体外诊断、生命支持与基础器械 、医学影像分别为481起、225起、218起,合计占总披露投资案例数的59.7%;从披露投资金额看,体外诊断、生命支持与基础器械、医学影像分别为204.8亿元、188.61亿元、183.71亿元,合计占总投资金额的69.2%。

图表 6  2014-2019年中国医疗器械细分行业投资情况(按投资案例数 ,起)

六 、IPO依然是投资机构最优选择的退出方式,退出案例占比超50%

近年来,我国医疗器械领域投资主要以创业型资本和成长型资本为主。一方面 ,中国医疗器械行业发展起步晚 ,企业发展初期多以分销、代销为主,积累原始资金,对企业未来的规划不明确 。另一方面,医疗器械行业有很高的技术壁垒,中小企业难以投入大量资金和人力去自主研发,融资需求虽然大,但产品研发成功与否还有待时间验证 。因此,早期机构往往出于对风险因素的考虑,对医疗器械企业投资较为谨慎,而起步较早的医疗器械企业,在前期企业发展积累足够资本后 ,对内自主研发、对外并购,成果颇丰,伴随政策利好,因此受到VC和PE的高度关注 。

目前,中国医疗器械投资市场最主要的退出方式包括首次公开上市(IPO)、兼并收购 、股权转让等 。通过IPO退出是获得高回报最理想的方式 ,并可为成功退出的投资机构带来较高的声誉 。

根据清科研究中心《2020中国医疗器械行业投融资分析报告》,2014-2019年,中国医疗器械行业退出案例数共488笔,退出金额共501.0亿元 。其中,IPO退出258笔,占总退出案例的52.8% ,退出金额达347.37亿元,占总退出金额的69.3%;其次是以并购的方式退出  ,共71笔事件,数量占比14.5% ,退出金额达83.19亿元 ,占总退出金额的16.6%。

图表 7  2014-2019年中国医疗器械行业机构退出方式(按退出案例数,笔)

作为全球最具潜力的医疗器械市场 ,我国医疗器械行业的成长空间巨大 ,一场全行业的变革已经拉开帷幕 。从资源来看,中国丰富的物质原料、制造业基础和大量回流的医学人才,无疑是中国医疗器械行业发展的坚实基础 。从供给方面来看,医疗器械产业上游发展加速 ,已实现较大部分的自产 ,核心技术研发水平和产品化能力也有明显提升,国产替代进程进一步加快 。从市场需求来看,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加深,分级诊疗政策拉动基层市场扩容 ,人们对健康生活的追求等,都将成为中国医疗器械发展的持续动力。从政策来看,中国从器械标准化体系建设、深化审评审批等方面加强严格的核查与监管,监督各企业的行为及其产品的质量 ,各企业也应根据自身产品 ,及时调整发展战略。

当前,中国医疗器械行业整体呈现低技术化、低集约化 、低附加值的格局,中小企业多 ,市场竞争散乱,缺乏规范化管理。纵观全球医疗器械巨头发展历程,并购都是不可或缺的一环 。因此,在加大研发、实现技术升级和产品颠覆的同时,通过并购整合核心业务、降低内部研发风险、提高市场份额 ,也成为医疗器械企业的新发展模式。总体来说,对内加大研发 ,对外整合并购 ,将会成为我国医疗器械企业加速成长的必经之路 。“销售+研发+并购”三驾马车 ,将共同拉动国内医疗器械企业未来的可持续增长。


XML地图